近年来,电商行业面临的最大困扰可能就是来自“仅退款”了,该项政策的初衷是为解决运费高、生鲜易腐等特殊场景下的退货难题,但随着更多的电商平台加入“仅退款”行列,部分消费者开始利用漏洞薅商家羊毛,把原本的“仅退款”变成“零元购”,造成种种乱象,甚至形成了灰色产业链,不少商家深受其害。
历时四年野蛮生长之后,终于在今年4月,淘宝、拼多多、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开始优化“仅退款”政策,将由商家自主处理售后,是退货退款、仅退款,还是商家给予补偿,需用户和商家商量,平台不再强行介入。
新政策的到来,让广大商家都缓了口气,然而距离“仅退款”暂别舞台不到4个月的时间,新的风波再起,此次AI工具称为消费者“仅退款”欺诈的利器。
近期,“仅退款 AI图”话题冲上了热搜引发热议,AI技术被滥用伪造证据骗取商家“仅退款”的事件频发,欺诈手法包括伪造瑕疵图片、合成虚假视频等。
博主“蔡宝宝”在社交平台分享了一则视频,视频内容为某店家售出的一瓶鞋边去黑剂被要求“仅退款”,店主表示需要消费者上传商品销毁视频。
但是在消费者提供的视频中显示,一只右手正拿着产品放进垃圾桶,突然画面中又出现了第二只“右手”。
如此“AI味”浓重的穿帮镜头令店主无奈,视频一经公布便引发不少电商从业者的共鸣,不少商家晒出自己店铺遭遇的类似事件。
有买家要求袜子“仅退款”,但在提供的销毁图片中,出现了手指错位和剪刀断口不平整的不合理现象。
有买家要求一个杯子“仅退款”,然而提交的销毁图和原图基本相同,反光细节高度一致。
甚至一些消费者都“不走心”到忘了将AI生成水印截掉。
尽管这些图片“一眼假”,但仍有部分商家不清楚自己被AI蒙骗,满足了消费者“仅退款”的要求。
而随着AI技术的进步,一些被伪造成证据的图也到了肉眼难辨真伪的程度,其中水果是重灾区。用AI生成的水果腐烂、发霉的效果十分逼真,这大大增加了商家维权申诉的难度。
有网友透露,有人通过AI技术伪造商品瑕疵图,实现了“榴莲自由”。
当然,除了消费者利用AI假图“仅退款”的操作外,商家中也存在利用AI图卖货的现象。一些卖家使用AI技术生成与实物严重不符的商品图片,误导消费者购买。
还有的外卖商家用 AI 把自家小店包装成火爆堂食的网红店,这被网友调侃为“AI互害模式”。
好在平台已有所行动。今年3月,淘宝启动对AI假图的大规模治理工作,严厉打击利用AI假图欺骗消费者、侵害原创品牌商家的违规行为。平台同步上线新一代图像识别模型,对服饰、美妆、数码等高风险类目进行 7×24 小时全量扫描。
上线后不久,就累计拦截过度PS、AI夸大的假图近10万张。
此外,网信办于2025年4月启动“清朗·整治AI技术滥用”专项行动。
第一阶段为强化AI技术源头治理,清理未备案的违规AI服务,提供如“一键脱衣”等违背法律伦理的功能、违规生物特征克隆。
第二阶段聚焦利用AI技术制作发布谣言、不实信息、色情低俗内容,假冒他人、从事网络水军活动等突出问题。
接下来,2025年9月1日起将实施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》,强制标注AI内容来源,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恶意删除、篡改、伪造、隐匿办法规定的生成合成内容标识。
今后商家遇到这类用假图“诈骗”的消费者,可以溯源追责,消费者也能更容易辨别出产品图的真实性。
种种举措,表明了相关部门对于AI技术发展的重视,并且正在积极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来促进AI行业的健康发展。
但AI治理能否追上这头狂奔的“技术灰犀牛”?还需要时间检验。
振兴配资-配资炒股推荐几个网站-实盘配资网-配资最安全的三个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